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知道 知道 2022-11-28 3 0

清朝的根基已经空了。无力维持住整个局面了

清朝的败亡早就开始了,只是早期不明显。到了太平天国开始闹的时候,就加速这个进程了。

清朝早期设计的权力结构很厉害,能够通过政治技巧平衡各方势力。所以就算出现动乱,也能平定。比如说吴三桂那次,按说吴三桂算是当时的顶流将军了,但是整个势力相对于清朝还是太小了。前期能占到便宜,一旦开始以全国之力对付他,吴三桂就赢不了了

但是到太平军开始起义的时候,整个清廷的权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就是兵制,早期清廷靠的八旗,八旗算是清廷的铁杆庄稼,但是八旗天生待遇优厚,早就无心奋斗了。战斗力下降得太快了,清初就靠不住了,不得已另外募兵,这就是绿营兵的起源,但是这只军队素质也快速下降了。遇到太平军的时候,一点用都没有,清廷不得已让人开始自己募兵。八旗和绿营算是世袭的那种,虽然战斗力不行,但是还是对皇帝忠心。但是人家自己募兵就不会对你忠心了。比如湘军,淮军,甚至后来的新军。都只对军头效忠。

第二就是满汉势力,满人毕竟少,想要通过少数满人管理多数汉人,只能通过各种不公平的待遇打压汉人。比如说在重要职位,尽量安排满人担任。但是人才这种事,汉人毕竟优势大,就算一样的出人才概率,也比满人多。平常没得选,但是出现太平天国这种事,满人自己实在不行,就只能放权给汉人,等太平天国结束。汉人的权力已经尾大不掉了。有个电影《投名状》,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真实的历史中,李连杰演的那个庞青云,就是清廷准备对付湘军的人选,但是这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刺杀了。像这种级别的官员被当街刺杀,几百年都没发生过了。结果整个清廷竟然让这么大的事草草收场了。说明对于汉人势力,清廷已经无力对抗了

第三就是整个政府机构开始简单化了。早期清廷官场,各种官员相互制衡,什么巡抚,布政事,按察使,总督。各种官员权力分散得厉害,就算有个人想要乱来,也有一堆人可以限制你。但是太平天国以后,权力基本就归总督一个人了。比如说,庚子事变以后,慈溪命令就不好使了。人家东南几个总督,就不执行朝廷命令。这就是清廷失控的表现

总而言之,武昌起义之前,清廷已经根基完了。武昌起义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手里没兵,没将!

八旗、曾格林沁三万蒙古骑兵,打散架了,看家护院的老本没了!

不然怎么会让义和团上,义和团是老百姓,几十万人不是去打仗,是看热闹,前面有人死了,后面一哄而散…

八旗、蒙古骑兵已经不能适合战争,这就有了小站练兵。

兵练出来了,成了个人的了,朝廷控制不了!

二次鸦片战争没让清廷去军改,太平天国逼出一支湘军,装备了现代武器,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如果按此标准进行全国军改,部队是有能力驱赶外国势力的。

可惜,湘军属于自行招募,成了私人武装。曾国藩为了自保,不得不解散了湘军。

接下来,是淮军,说是朝廷的实际上还是私人的,甲午战争跑路,被打爆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是真努力,王公贵族都要学西洋话,学习西洋历史,了解西洋各国的情况,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西洋话,熟悉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

可是,光靠上层这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现实的。百姓大部分是文盲,朝廷有宏大的规划,下到州府县就懵逼了,更别说老百姓,皇帝所有的理想都无法落实实施……

朝廷里,还有各帮派的势力在斗来斗去。慈禧一派,皇帝一派,故意让你维新变法,瞎折腾一番,又杀个光光。女人当家,败个精光!

武昌起义前,各地总督巡抚番台各级官员都看得明白,亡国在即,慈禧还搞六十大寿,挖军费来修颐和园。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不是重点,就图自己爽,哪有国家意识?

当家的太后都没有国家意识,街头流行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好像很有道理,大家都认同,也随泼逐流。又搞洋务运动,好像什么都做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鸦片战争后清廷的运作,是有一出,没一出,没有整体规划,没有长远谋略,这个说有道理,干了。那个说的不错,干了。虎头蛇尾,不知道在干什么。

甲午战争之后,如此虚弱的国家,不仅全世界惊愕,全国人都感到耻辱。清朝内部早已经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各朝廷唱对台戏

孙中山说得非常准确:一盘散沙而已!

压倒清朝,就只剩一声枪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