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单评价唐太宗 :被称为天可汗的千古一帝,他如何评价自己?

知道 知道 2023-05-23 2 0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的。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历史学家对他的雄才伟略和历史贡献都给予至高的赞美。他在位23年,社会安定、经济飞速发展、万国来朝,史称“贞观之治”。他被大唐以外的国家称之为“天可汗”,他被《旧唐书》评价为“千载可称,一人而已”,他被后世一致赞美为“千古一帝”。那么,唐太宗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做了为何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呢?

李世民画像

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喝酒聊天的时候问:“自古以来的帝王虽然平定了中原地区,但是却不能令周边的民族臣服。虽然我的才能和古人相差甚远,但是我的成就却超过了他们,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呢?”群臣们称颂道:“陛下的品德和所建立的功勋像天和地一样伟大,从古至今没有人可以比拟,所以无法形容。”唐太宗却笑道:“并非如此。我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只有五个个而已。”

1、不嫉妒,揽贤才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自古以来很多帝王都嫉妒胜过自己的人,而我看他人的长处,就如同自己的一样加以珍惜。

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建立文学馆,笼络人才。在玄武门之变前,就使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来的一代贤臣归心。麾下将领更有秦叔宝、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一代名将。就连朝中宰相陈叔达也暗中支持他。

李靖画像

李世民登基以后,不因为李靖等人不帮助他,魏徵等人是原太子门下而不排挤他们,反而因为他们的才能而重用。特别是李靖,唐太宗对他的才能和人品给予他充分的信任,让李靖在战争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成就了大唐军神的威名。

其实有大作为的雄主很少有因为嫉妒手下的才能而不重用的。但是,确实会有一些才学出众的人因此而遭到猜忌,比如韩非子就因为才华出众而遭到猜忌,从而入狱遭到毒杀。李世民在评价自己这番话的时候,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不嫉妒贤臣。事实上在他的晚年还是对李靖有嫉妒心和猜忌心,幸好李靖比较聪明,闭门不出,免去了杀身之祸。

2、用其长,避其短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们不能兼备各种才能。我常常能够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房玄龄画像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在拥有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如果当权者不能把部下的优缺点看的清楚明白,而认为他是有大才之人,必定可以胜任任何职位的话,将会酿成大错。比如曹操曾经错误的估计了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舍弃鞍马登上舟船,妄想以荆襄水军击败孙刘联军。结果在赤壁之战中一败涂地,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荆襄也落入刘备手中,才是真正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李世民手下不缺贤才,或者说每个帝王手下都不缺贤才,重要的是当权者如何去使用他们。房玄龄擅长谋划,杜如晦处事果断。李世民任用两人,让他们互相配合,将朝中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从而有了贞观之治,也有了“房谋杜断”的美称。

3、敬贤人,怜庸人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帝王往往在遇到贤才时,就想把他们抱在怀中,遇到庸才时,就想把他们推下深渊。而我见到贤才对他们保持敬重,见到庸才也对他们怜悯,使贤人和庸才各得其所。

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帝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礼贤下士。在古代史上对大有名气的贤才倒履相迎的数不胜数,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他们对于庸才大多数是弃之如履,眼不见心不乱。所谓贤人,万中无一,少之又少,庸才却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大家往往能够知道贤才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忽略了庸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杜如晦画像

想要使国家国泰民安、经济发展等需要大量官吏的共同努力。当朝中贤才制定了发展方针,但由于贤才数量太少,他们分身乏术,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这个时候就需要地方官吏去执行,然而不可能所有的官吏都是贤才,所以作为执行者的庸才同样重要。

李世民继续使用隋朝时的开科取士,并改进制度,目的就是选拔更多的人来执行自己的命令。同时也改变了寒门不出贵子的状态。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庸才有了大量的经验以后,在自身的职业中也会变成贤才。

4、善用正直之臣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很多帝王厌恶正直的人,明杀暗害的事,历朝历代层出不穷。我继位以来,正直的官员,满朝济济,未曾贬黜、处分一个人。

每个有作为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大臣正直、忠诚、能力出众,但实际上正直的大臣却往往为皇帝所不喜。皇帝为什么会厌恶正直的人呢?直臣往往会直接批评皇帝的缺点,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无论皇帝的心胸如何宽广,当他经常遭到一个人批评的时候,也会心生怨恨。

魏徵雕像

自古以来许多直臣因谏言而入狱,甚至被暗杀。李世民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以魏徵为例,他一生有记载的谏言多达200多次,唐太宗依旧认为他是股肱之臣。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当然,魏徵此人虽然是直臣,但属于聪明的直臣,他的谏言多数是上奏或者私下里劝说李世民,很少在朝堂上和皇帝发生争执。

5、各民族皆平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自古以来,都认为中原华夏族尊贵,而鄙视夷、狄等周边民族。独有我同样热爱,绝不厚此薄彼。所以,这些民族的部落人民,像对父母一样依恋我。

征服外族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古帝王通常只用武力这一种手段。只用武力征服,只能胜一场,过一段时间又会卷土重来,导致边境连年战争。而李世民很聪明,先用武力体现出大唐的强大,接着用文化逐渐渗透,这样可以使边境很长一段时间风平浪静。

李世民雕像

李世民在对少数民族用兵之后,从来不歧视他们,认为他们是蛮夷。采用怀柔政策,一视同仁,这一点是大多数帝王比不上的。比如在贞观四年灭掉东突厥汗国后,没有采取历史上习惯的分离措施,反而尊重当地民俗,保留其部落。这一举动也让突厥诸部感恩代谢。正是李世民这种不歧视、不鄙视的一视同仁的心胸,外族人尊称他为“天可汗”。

李世民所评价自己的这五点,在我看来也是他取得如此成就最大的五个原因。当然,在晚年的时候李世民的作风和之前大不相同,但哪怕是晚年的作为也不失为一个好皇帝。也正如他所说的,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李世民的功绩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