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的四种写法讽刺什么:是封建科举制度下寒门子弟的悲哀

知道 知道 2023-05-23 2 0

在《孔乙己》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的这种卖弄是为了引起记账小童的注意,然而,我觉得他更多的还是一种卖弄。只是这种卖弄选错了对象,选错了人。

记账小童依然没有理会他,小童的回答是对他的卖弄的极大的讽刺:记这劳什子玩意有甚么用?它便有二十种写法,与我何干?

是啊,孔乙己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于小童何干,这个卖弄不但没起到效果,反而把自己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孔乙己时时卖弄的“学识”其实分文不值

孔乙己是那个时候有点学识的人,而这看起来是罕见的现象。

就如原文中的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然而这句话却很是耐人寻味。站着喝酒,恰恰说明他依旧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穷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唯一的穿长衫的人,就能脱离贫困潦倒的穷人的身份。这是当时很多读书人的悲哀。读书人的直接追求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然而孔乙己读书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

他的“学识”,到头来分文不值。

所以,即使是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也只能博得别人的不屑。即使他知道“一氧化二氢、零醇、氧酚,不过是水的另外三种写法”,也只是让酒馆店长惊出一身冷汗,客人们各自唏嘘。除此之外,又能换得一点什么呢?

在当时的时代里,学识固然是个好东西,但是不是你有点学识就能改变自己的身份。你的门第本身就决定了你的最后结果,如非那样,纯属运气。

所以“学识”压根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孔乙己无论多么有学识,他也还只能是一个站着喝酒的穷人。

然而,这些所谓“高人一等”的读书人,仍然倒驴不倒架子,依然看不起短衫帮,依然要穿破破烂烂的长衫。这又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然而,这正是他的悲哀

孔乙己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所以他的很多行为都在显示或者向别人证实他是一个读书人。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然而,这些他自己认为可以让人佩服的行为却并不能引起别人的一丝的兴趣。在他认为这不是那些短衣帮们能懂的时候,却不想,自己根本就没有被他看不起的那些短衣帮们看得起过。

短衣帮的回答是:“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这一富有意味的回答让孔乙己显得颓唐不安,让他的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让他在这种窘迫中只能说一些连自己都听不懂的“之乎者也”了。

他是自命清高的,然而他的自命清高却只存在于“之乎者也”这一类上了。

孔乙己本想炫耀一下自己的读书人的身份,却不想反自取其辱,可见他是一个迂腐之人、一个自欺欺人之人。

他是一个读书人,然而,正是因为他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才显出他的悲哀,这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这也是作者鲁迅写作认为的一种特别的风格。

寒门读书人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改变命运的机会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所有人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那时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绝不是自己。

“我命不由我,我命只由天”。这是那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和痛苦。

有一句话说得好:寒窗苦读,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那都是穷人的事儿。有钱人读书,不是苦读,是乐在其中,他们读书是为了自我完善。

当穷人都在为赢得一份功名而苦读诗书时,却不想自己十年寒窗也难敌别人家世门第。你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之功名利禄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用最大的希望迎接最大的失望与绝望。

而门第则是“抢夺”功名的罪魁祸首。他们依靠自身的家世门第,轻而易举就可加官进爵。他们的学习全为兴趣与自我完善。向来不是用来考取功名,因为考与不考,功名自在。

贾宝玉从来不会苦读,他读书也只是因为兴趣而已。他对写诗有兴趣,就研究诗文,吟诗对对,乐在其中。写八股文,他没兴趣,就根本不研究。然而,他的衣食无忧又从何而来?

孔乙己自认为读书人,其实真的只是自欺欺人,因为他永远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非他正合了统治者的胃口。要么就像《连升三级》里的纨绔子弟张四海一样,虽交白卷,却借助魏忠贤的势力意外高中状元得意忘形,又因为一副讽刺魏忠贤的对联李代桃僵获罪死刑,最终成为揭露叛臣魏忠贤罪行的大义英雄,受朝廷嘉奖,入内阁辅政官升三级。

然而,这样的巧合,恐怕不是谁都能遇到的吧。

科举考试向来是底层向金字塔中上层运动的一种手段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从这个定义里,我们似乎能发现点端倪。

首先它是选拔官吏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角逐,又有多少是公平的的给了寒门呢?

其次,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这是一个极为苛刻的条件,而且在数量上已经做了十分苛刻的限制。在中国由古到今的社会里。寒门,百姓,向来是社会的大多数,然而,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却无法有机会去争取更多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再加上寒门和百姓们根本无法具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那就更加的研制了他们走向上层的道路。代代相传,所以终究无法有所突破。

再者,即使真能撞上大运,考取功名,你又能否在官场立足?你有能否在名门的大海里自由翱翔?或许,你还没有感受到水的温度就已淹没在茫茫的“大海”中,永不见踪影了。

当然,那为数不多的个例就要自当别论了。

结束语

鲁迅先生希望用一篇《阿Q正传》来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