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丈夫的定义

知道 知道 2023-05-23 2 0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论语•阳货十七•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伪善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人)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在孟子的《孟子•尽心下》和徐干的《中论•考伪》都有所提及。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用孔子、孟子的话来说,可能是一个乡愿先生,因此,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一个特行独立,鹤立鸡群的人,因此,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 个好人。

所以,好恶不等于是非,群众意见也不是绝对正确。正因为 如此,孔子才在另一个地方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十五•28》)要求对舆论必须分析考察,坚持是非标准,而不可简单盲目地从众。

我们考察干部,任用人才,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候, 往往也会采用和孔子一样的行为。

好人喜欢,坏人厌恶。

如果别人嘲笑你,看扁你,你惟一能做的事,就是做得更好,做得更优秀,你超过别人一小截,别人会嘲笑你,嫉妒你,但是你如果超过别人一大截,那么别人只能羡慕你。

用人的问题: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人厌恶他,一定要仔细审查;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仔细审查。就是说一个人无论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厌恶还是欢迎,我们都应该仔细分析他受欢迎或被讨厌的原因。深一层的含义是,君子应当明辨是非,不从众。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的: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论是非,是看一个人的价值观。

论顺逆,是看一个人的处境。

论万世,是看一个人的功绩。

厉害的人就一定是了么?君不见钱谦益,骂清志节多豪气?转眼清兵城楼下,两朝天子一朝臣!

成败的人就一定定了么?君不见韩信挫折项王帐,投汉亦作出奔策。信使萧何不追回,长乐宫中棒杀谁?

一生的人就一定大了么?君不见当时越国勾践殿,煎耻洗襦真豪迈,姑苏台上人北望,天下维诺兢兢拜。祖龙帝业千秋后,维存范蠡计然诫。

何谓大丈夫?行事不屈其节,然则可,不然则去。居处争于其境,苟困厄,尤发愤!遂志在于千秋,不苟图利当时,所谋皆为后人计。大丈夫也!